在深圳,古稀老人圆了年少梦
早晨7点,吃罢早饭,年近古稀的郑树德一边收拾竹笛等乐器,一边催促孙子小俊快点出门上学——送完孙子,他还得赶到罗湖文化馆参加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演出排练。道别爷孙二人和儿子儿媳,郑树德的老伴季英则麻利地擦桌子、洗碗筷、拖地板。搞完卫生,一切收拾妥当,季英坐在炕床上休息片刻,又赶去社区服务中心学习书画。
郑树德和季英都是黑龙江佳木斯人,十多年前来深后一直不曾离开。像深圳的多数老人一样,郑树德夫妇俩最初来这里只是为了帮忙带孙子。然而,随着慢慢融入这座城市,他们像是发现了一片老年人的乐园——在这里,他们不仅能享受一年一度的免费体检,还可以免费参加书法、剪纸、古筝、刺绣等各种兴趣班,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郑树德因此捡起了三十年未碰过的竹笛,创作的几首曲子屡获大奖,季英则拿起了毛笔,写书法画国画——曾经因为忙于生计而搁置一旁的年少梦想就这样不经意地在深圳得以实现,给夫妇俩极大的惊喜与慰藉。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实习生 李君卓
四十五载风雨练就好夫妻
“她那会儿是高干子弟,我是工人后代,两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年轻人走到一起。世俗的眼光看,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有情人眼里,却是天经地义的事。”郑树德说着,深情地望了季英一眼。
郑树德和季英是中专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有很多人反对,雪上加霜的是,结婚前,郑树德的叔父在“文革”期间被打成了漏网走资派,郑树德也由一个红五类一下子变成了走资派的后代。为她的政治前途考虑,很多人劝季英离开郑树德。“她没有理会这些,仍然义无反顾地和我结婚了,这是对我人生最大的恩泽,我一直记在心里。”郑树德说,四十多年来,夫妻俩闹矛盾,暴脾气上来的时候,一想到季英当年的“不嫌弃”,他就什么气都消了。
季英还记得,1970年5月1日结婚后,他们住的第一间房是不足5平方米的破草房,吃的第一顿饭是高粱米粥,用的第一件家具是两个包装箱做的柜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非常幸福。
45年过去了,两个人仍然恩爱如初。在郑树德六十大寿时,季英花了一周时间为他画了一幅福寿延年挂图,郑树德至今当宝贝一样保存着。季英60岁生日时,郑树德为她写了一首诗。“三载同窗四年苦恋,三十七个春秋建家园……到如今,人过花甲该休闲,又为儿孙献余年……”念着念着,郑树德的声音哽咽了,季英也紧紧握着他的手,两行泪水止不住地流。
古稀老人在深得圆年少梦
郑树德自幼学习笛子,曾经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和赵越超等人。吹得一手好笛子的郑树德,曾经梦想着在舞台上演奏自己作词作曲的曲子。但是由于“文革”期间受到冲击,郑树德一气之下,就把心爱的笛子锁起来,三十年没有碰过。
2006年,郑树德退休后来到深圳,早已参加了群众艺术馆古筝班的季英劝他去参加民族管弦乐团,郑树德欣然前往,吹笛子的才能在这里得到施展,很快就受邀参加了各种乐团的演出。
2006年的一天清晨,郑树德第一次登上了莲花山。站在山顶广场小平塑像下,环顾山下像“高粱茬子”一样沐浴在晨光中的高楼大厦,郑树德非常激动,深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摸着石头过河、你追我赶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也化成了一段段美妙的旋律在他的脑海中萦绕,最终成为笛子独奏曲《莲花山随想》。 2008年,在家人的鼓励下,郑树德参加了“万紫千红三十年”深圳市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群众文艺大汇演,凭借笛子独奏《莲花山随想》荣获了银奖,从此声名大振。此后,郑树德的灵感不断迸发,又陆续谱写了《深圳春来早》、《仙湖神曲》、《深港情》等曲目。
如今,郑树德已受聘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深圳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一届荣誉会长,经常参加“音乐下午茶”活动在音乐厅的金树大厅演出。
在郑树德的带动下,从小就心灵手巧的季英也开始参加社区组织的剪纸、编织等各种兴趣班,她的作品也常常在小区展出。
乐于改变自己适应新生活
“刚来深圳那会,也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记住一句话,就是当你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就改变自己。”郑树德和季英退休前在老家分别任职于交通局和外事侨办。来深圳之后,三世同堂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有代沟,一家人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是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对此,郑树德夫妇俩的秘诀是多沟通多包容多理解。
勤俭节约是郑家一贯的家风。来到深圳后,老两口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把孙子照顾得好好的,把饮食调理得健健康康的,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为了让家里吃上性价比高的新鲜蔬菜,老两口每周跑几趟农批市场。儿子儿媳看着父母如此辛劳,很心疼,经常要带他们出去吃饭。一开始没有领会孩子这份孝心,郑树德每次都不愿意去。后来,郑树德和儿子儿媳聊了一次,被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也开始乐呵呵地跟着孩子出去吃饭。
郑树德的儿子是公务员,儿媳是一家私企的总经理,平时工作忙碌,早出晚归。郑树德老两口看着心疼,就主动承担了家务、带孩子等工作。儿媳总是说“每次想到婆婆对我的好,我啥气也没有了,我能有今天的事业完全离不开公公婆婆支持,否则就惨了。”听到儿媳这么说,郑树德和季英觉得一切都值了。
传家宝
爱,是最好的语言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想当年,
两手空空创基业,
两心依依紧相连。
何曾忘,
携手郊游春日暖,
更记得,
夫妻闯关风雨寒。
……”
在季英阿姨60岁寿辰的宴席上,郑树德叔叔亲自为她朗读了这首自己写作的祝寿诗歌。泪眼婆娑中,他们仿佛看到了45年来两个人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也真切感受到漫漫人生中相守相依的温暖与幸福。
“为什么?”这是家庭、婚姻中常常出现的三个字。然而,在郑树德这对幸福的银婚夫妻看来,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所以,只有爱才是维持婚姻幸福长久的密码。夫妻间彼此扶持相互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多沟通多换位思考,不钻牛角尖。
同在一个家,不要去纠结“为什么”,因为总有些事情说不清楚,最重要的道理是,家人,离不开爱。
附件: